專業   服務   平價
產品搜尋
自產自銷   品質保證
 
帳號
密碼
保持登入
忘記密碼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退、換貨需知
自訂付款金額
登入追蹤貨源
折價券問與答
 

 
 
Home > 相關資訊

WiMAX不急於普及化 被需求性為推廣關鍵
日前大同電信取得澎湖縣WiMAX推行執照,另家業者全球一動,也將於明年全面推動此技術,不同於已建設完成的WiFi,WiMAX服務以大範圍的傳輸,提供新的無線上網服務。


但針對WiFi和3G,將來並不一定會以「取代」的方式,而是屬於「多方位互補」的情形發展,而WiMAX所擁有「大區域傳輸」的特性、優勢,則會挑戰並創新未來國內科技市場的發展與影響。

WiMAX不取代WiFi 將成為另種輔助

 2007年NCC開放區域性執照給6家業者,而業者於今年9月的建設協商會議中,提出了「聯合採購」設備,降低WiMAX開台的部分成本,並加速推動WiMAX開台進度。對於國內已有的WiFi無線網路上網技術,是否會被WiMAX取代,資訊處表示,WiFi適用於靜態、短距離的無線上網,WiMAX則屬於動態、長距離的無線行動裝置;雖然皆為無線上網的技術,卻側重不同的需求,因此兩者間有互補、合作的關係存在。以台北市無線網路佈局為例,資訊處指出WiFi基本已建構完畢,WiMAX的推動則將成為區域性無線上網的另一種輔助工具,可使北市的無線網路技術更加完整。

WiMAX被需求性 為未來普遍推廣的關鍵

 針對目前WiMAX無線寬頻上網的推動情形,銘傳大學數位資訊傳播學系系主任陳光毅表示,WiFi運用於短距離,將會和廣域應用的WiMAX相輔相成。但單就WiMAX的技術而言,目前此項技術可能尚未成熟,加上如何連接基地台之間的技術和頻率,亦是WiMAX在改善上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。

 目前需要「隨時隨地」可行動上網的使用者,在市場上仍佔少數,對此,陳光毅強調,業者首先應該注意到WiMAX對於大眾的「被需要性」;由於僅有部份的商務人員、業者,才會使用到此項科技,因此業者急須思考WiMAX在推行後,該要以何種方法、經營模式,以普遍推廣並發展WiMAX給大眾。

 此外,業者也需要對消費者「接受度需求」有心理準備,以便吸收消費者的意見、建議,改進WiMAX的相關技術,並對於消費者認為最重要的「網路安全性」,即將在WiMAX推動後,挑戰業者在安全性上的各種管理能力。

配合「M-Taiwan」計畫 NCC開放相關政策面

 根據目前國內WiMAX建置的情形,由於地形的關係,加上開放前,WiMAX並非一項成熟的技術、相關設備的昂貴資金,例如基地台的互通連接並無確定標準,因此無法涵蓋至國內所有地區。WiMAX目前仍屬於分區的建設,對此NCC綜合企劃處技正陳玟良指出,以產業的立場觀察,由於剛開始的技術不成熟,因此並不急於提供普及化的服務。不過,陳玟良也提到,一旦WiMAX分區設置傳輸成功後,便希望能以鼓勵的方式,使各家經營者協調該如何合併全區的執照,以方便WiMAX發放於全台各區域,進而將此推銷至全世界。

 另外,NCC綜合企劃處技正陳則霖提到,目前WiMAX的推行,為了配合經濟部推行的「M-Taiwan」實驗網路計畫,使國內無線網路佈局更完善。而基於經濟部的期望,NCC主要配合開放WiMAX相關執照、低門檻審核、法規送綁等政策面,藉此讓業者有更寬鬆的環境建置此項系統,以更提升國內科技產業,並讓WiMAX推銷至全球各區,建構真正的「大區域」無線寬頻上網空間。

WiMAX、WiFi合作 共同推展國內科技發展

 未來WiMAX和WiFi則是以各自的應用,成為「互補性增強」的無線寬頻上網技術,WiFi專門針對區域網的設計,WiMAX則針對廣域網路設計。在人口的密集區,WiFi將應用於室內,實現低成本、安全的運輸,而WiMAX將會應用於戶外。

 WiMAX不再被認為是WiFi的替代技術,反而將通過擴展信號的傳播距離,以及在更大的區域範圍的提供「類WiFi」的技術,可對WiFi達到補充和完善作用,展現未來新科技趨勢。

98/1/20 銘報即時新聞
記者/鄧婉瑜、賀璿、陳乃慧、傅美華、張薰方、賴玄惠、洪巧容

 
 
崴海尼可網路 服務項目
增益強效天線 / 雙頻AC天線 / Dual-Band Wireless / 2.4G 4G 5G 網路天線
全向型天線 / 指向型天線 / 網狀拋物面天線5GHz / 監控影像易天納CPE設備
Assembly 各式電纜線組立 / 接頭、避雷器 / 高頻電纜線組立/ POE injector
服務專線:06-2523801、06-2522549    服務信箱:twsales@wifi-link.com
******* Screen Mode Copyright by WIFI-Link Technologies Co., Ltd. ******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