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 |

|
 |
無線網路天線 |
|
2.4GHz (WI-FI開放訊號) |
|
|
| |
|
|
2.4GHz+5GHz (雙頻天線) |
|
|
|
|
3.5G+4G (全頻天線) |
|
|
|
|
5GHz (5.1~5.9GHz全頻) |
|
|
|
|
|
|
 |
無線網路配件 |
|
|
|
|
|
|
|
|
| |
|
|
| |
|
| Home > 相關資訊 |
|
|
| 無線專家:頻譜分配方案需保持中立 |
無線專家Jacques Achard在歐洲微波會議(European Microwave Conference)上警告,
雖然技術專家透過高頻和巨大的頻寬為新應用打開了大門,但政府部門必須消除阻礙無線技術發展的障礙。
Jacques Achard是阿爾卡特-朗訊無線技術長兼3GPP TSG GERAN WG1主席,他在專題演講表示,無線蜂巢式技術幾年後就能投入使用。儘管面臨許多挑戰,如歐洲嚴格的頻譜規定以及歐洲各國不同的頻譜分配,但他描繪了一個光明的前景,認為可以實現無限的頻寬和連接。
有鑒於目前頻譜分配與某些服務和技術相關聯,他要求未來採取嚴格的技術中立分配。他說:“由於管理體制僵化,在歐洲國家使用某個頻帶通常被限於特定技術所支援的特定服務,例如GSM。”雖然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在過去非常成功,但也存在缺點:“頻譜的一些部分被凍結,多年來不能投入使用。”
Achard認為,現在已到了打破服務、技術及頻譜間聯繫的時候。他說,交換設備的全球化,以及越來越短的產品生命周期,與這種聯繫發生衝突,現在有更多的理由改變原來的模式。鼓勵創新的政治意願,各類服務的融合,以及可重新配置的智慧無線前端的出現,可能幫助改變原來的局面。
Achard提倡以更加靈活的方式來管理頻譜。獨立於技術與服務的頻譜分配,將有助於改善局面。他說,決定未來頻譜分配規則的不應該是政治決策,而應該是市場。這位無線技術權威表示:“我們需要由市場決定相關規則,這是歐盟委員會所偏愛的方式。”
他還透露了關於未來無線產業發展情況的預測。但是,沒有提供具體技術的推出時間表。CDMA2000可為行動網路帶來網頁瀏覽、最佳化的VoIP和視訊電話功能,緊接著的下一步將是超行動寬頻(Ultra Mobile Broadband,UWB),支援基於OFDM調變方式的增強型視訊電話技術。
對於UMTS來說,LTE將是成長路線。WiMAX 16m在遊牧(nomadic)模式下可以提供高達1 GBit/s的資料率,針對行動用戶可以提供最高達100 MBit/s的資料率。甚至用於GSM時,透過GERAN無線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實現1 GBit/s的目標頻寬。接收器多樣化、降低等待時間、turbo程式和其他幾項成果,促進了GERAN技術的發展。
這些巨大的頻寬將支援豐富的新型應用,從使用基於全息影像的3D顯示高階遊戲到電子商務、多媒體會議、無線網路會議和定位服務。他補充說:“但要實現這些應用,主要的要求是頻譜靈活性和頻譜效率。”
英飛凌董事Hermann Eul強調了半導體產業對於手機市場技術進步的貢獻。他在專題演講中提出了無線產業的摩爾定律。“我們預計頻寬需求每過16個月增加一倍。”他說,“這樣的成長速度甚至比摩爾定律所描述的還要強勁。同時,摩爾定律繼續適用於RF半導體領域。”
Eul表示,他預計工作在120 GHz左右的InP E/D HEMT將在2008年出現。但是,半導體設計師將繼續面臨功耗和漏電流等挑戰。同時半導體技術專家和設計師還將應對新出現的挑戰。Eul表示,例如,頻率和模式多樣化使得接收器變得更加複雜。
至於2012年以後,Eul看好具有32奈米金屬閘極的多閘極FinFET。“頻率處理能力因節點更小而提高,”他解釋道,晶片線寬變得越來越小,推動關斷頻率提高。另外,閃爍雜訊也將隨著半導體結構變小而下降。
隨著頻率上升和線寬縮小,晶片廠商將面臨更多的挑戰。例如,它們將必須具備設計整合元件的能力,而且要還需改善封裝技術。“我們預計封裝技術將有明顯進步,”Eul表示,“從BGA打線接合到BGA覆晶晶片,到晶圓級BGA(WLB),寄生效應總是越來越小。”
電子工程專輯 上網時間 : 2007年10月29日
|
|
|
|
| |
| |
| 崴海尼可網路 服務項目 |
增益強效天線 / 雙頻AC天線 / Dual-Band Wireless / 2.4G 4G 5G 網路天線
全向型天線 / 指向型天線 / 網狀拋物面天線5GHz / 監控影像易天納CPE設備
Assembly 各式電纜線組立 / 接頭、避雷器 / 高頻電纜線組立/ POE injector 服務專線:06-2523801、06-2522549 服務信箱:twsales@wifi-link.com
******* Screen Mode Copyright by WIFI-Link Technologies Co., Ltd. ********
|
|
|